在有效金融监管系统的构架中,金融监管体制属于顶层设计问题,特指金融监管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依据何种方式进行监管、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承担责任等问题。
社会阶层流动性下降的问题,在中国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只有要素价格充分市场化(降低价格扭曲),才能真正促使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变成集约型增长,变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
第三,加速实施国内各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新京报:现在很多人对用GDP单一指标考核经济发展提出质疑,你怎么看? 张明:国际上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叫增量资本产出比率。新京报:按照你的推导,这一危机实现的概率会有多大? 张明:危机爆发的概率取决于中国政府的对策,其实我们是完全有能力避免危机的。其实,我们的终极目标和央行是一样的,但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我们和央行有着不同的考量。新京报:但有经济学家认为,因为中国的首付比例很高,中国房地产贷款对银行不会造成很大风险? 张明:如果风险不大的话,为什么最近宏观经济一下行,中国政府又开始放松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了呢?尽管首付的保障使得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比较安全,但是对开发商的贷款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的安全边际并没有那么高。
而服务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市场准入的门槛,让民营企业能够真正跟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最近也有知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处于危险地带,改革若把控不好可能会爆发很大危机。多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可望年内破题,全国股转系统向创业板的转板将首先试点。
与此同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下发行的公司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将获得支持,可交换公司债试点有望扩大,有关部门还将推动放开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和商业银行参与交易的限制性规定。上证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意见提出政策措施的部署下,监管部门将稳步放宽行业准入限制,支持民营资本、专业人士发起设立或者参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同时,将对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状况进行评估评价,开展投资者调查和权益监测,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者权益受损预警机制。而在股指期权稳步启动试点之后,增加股指期货品种,研究开发其他商品期货期权、商品指数期货、碳排放权期货等新交易工具等也成为业内的一致预期。
看点五: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 2014年沪港通试点稳步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走入升级版,沪港通试点则为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跨境直投探明了有效、有序的方式。除股票市场外,推进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国际化也被列入改革工作清单。
同时进一步推动A股纳入国际基准指数工作,及内地与香港基金产品互认。2015年,我国市场还将稳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肖钢表示,将壮大主板、改革创业板,完善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继续优化并购重组市场环境。截至目前,注册制改革方案初稿已经上报国务院,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当中,《证券法》修订草案也在等待审议,基本法的修改将为注册制改革铺平法律道路。
研究互联网企业参与证券业务及设立股权众筹融资平台。记者获悉,有关部门拟在优化沪港通机制、增加交易产品、便利境外长期资金参与沪港通的同时,还将研究推出深港通。推动加快建立全国性调解组织,推进行政和解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过程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出台持股行权试点管理办法。
业内人士指出,在原油期货获批的基础上,今年还需推动出台原油期货各项配套政策,确保其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以此为突破口引入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参境内特定品种的期货交易有望破题。稳步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推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由试点转为常规,稳步推进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
看点三:私募及衍生品市场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肖钢在监管会议上表示,将积极发展私募市场,健全私募发行制度,推动私募基金规范发展,在衍生品市场建设方面,则非常具体地提出了平稳推出原油期货、上证50ETF期权和10年期国债期货等新产品、新工具。看点四:证券期货业削弱藩篱发展壮大 证券期货业的创新发展在近两年呈现出风生水起的势头,放宽准入限制,逐渐突破藩篱成为市场呼声。
进入专题: 资本市场 注册制 审批制度 权力清单 证券期货 。以注册制为核心和抓手,证监会将全面深化资本市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发展证券交易所机构间债市方面,将建立覆盖所有公司制法人的公司债券发行制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这份权力清单,将重点列明证监会的行政审批权、日常监管权、调查处罚权、行政强制权、其他权力等五大类职权。据悉,监管部门将抓紧出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优化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中投资回报机制的指导意见,以及保障行权等专项文件同时,面对当前经济疲软的态势与货币政策两难,财政政策需要发挥更多作用。
当然,虽然央行短期政策发挥面临困境,但加快金融改革仍应坚定不移。生产领域的通缩迹象则更加明显,2014年12月PPI降至-3.3%,连续34个月处于通缩阶段,更反映生产需求疲软与大宗商品价格下调的影响。
今年年初,央行已经召开了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仔细分析数据不难发现,12月表外资金的大幅扩张,实际上与当前股票大涨、资金借道委托贷款进入股市,如银行伞状信托等业务大行其道有关。
2014年12月CPI同比增长1.5%,比11月略有提高。比如,降息方面,当前贷款利率仍然较高,实体融资成本较贵,加之长期生产领域通缩,企业已经不堪重负,降低利率是诸多处于生产困境中的企业的强烈呼声。
同时,通缩风险在加剧。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其实从近日证监会出手打击违规资金进入股市,银监会出手拟限定银行委托贷款来源及用途等监管层频频出手,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笔者的判断。其中,2014年12月PMI回落至50.1%,比11月降低0.2个百分点,降至18个月新低。
从数据来看,目前市场融资融券规模突破万亿元,而实际上,这一数字在本轮行情启动前的2014年4月末才刚刚超过了4000亿元,增长之快令人吃惊。总之,今年海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较快,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着较大压力。
而在笔者看来,一定程度的股市上涨不仅是决策层乐见的,也是化解中国经济困境所需要的。从这一角度而言,央行在启动了SLF、MLF以外,未来推出更长期的定向工具如LLF或有可期。
确实,从经济理论分析,央行若推出降息降准已经符合逻辑。与此同时,杠杆基金、银行伞状信托等也在借助杠杆推波助澜。
今年财政赤字目标尚有较大空间,财政存款高达4.8万亿元,此时增加民生支出,对于稳增长、调结构均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有报道指出近日央行已对去年10月的那次MLF(中期借贷便利)进行了约2800亿元的续期操作,显示定向支持或是央行未来政策工具的使用方向。近期央行公布的信贷与金融数据亦支持了笔者的判断。按此逻辑,预计短期内央行采取降准的概率正在降低。
然而,考虑到上次降息后银行间利率反而上升,融资炒股风气大盛,央行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金融稳定的考虑,可能会推迟降准降息。与此同时,受需求疲软和油价下跌的影响,通缩压力仍然不小。
笔者预计,一季度内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不大,采取更多定向工具可能是次优选择。更进一步,为缓解当前货币政策困局,在金融改革加速推进之时,也需要财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协调配合。
值得肯定的是,财税改革与国企改革均是今年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旦能够切实推进,必将有助于理顺当前央行面临的困境,缓解定向货币政策难以承受之重,并为中国经济带来制度红利,支持今年7%的增长目标。与之相佐证,汇丰PMI指数也呈现下滑趋势,该指数下降至49.6%,是过去7月首次回落至50%以下。